說起自己的科研經歷,蔣尚達教授笑稱這是一個很長的故事。
博士階段,他主要研究單離子磁體,為了探究如何更好的表征磁性分子的電子結構,他轉變科研方向,先后前往德國、法國進一步研究電子順磁共振。
在這個時期,蔣尚達教授開始接觸自行搭建的電子順磁共振波譜儀,為深入探索磁性分子量子相干操控難點,解決自旋科學前沿問題,蔣尚達教授再次改變研究方向,開啟了單分子光探測磁共振的研究。
從頻域到場域再到時域電子順磁共振,再到單分子光探測磁共振,蔣尚達教授的每一步都是忠于自我,探索求真的選擇。
而每一次的換道,蔣尚達教授都走出一路繁花。
他在磁性分子量子相干性研究方面創新提出了團簇籠狀結構保護方案,將磁性分子自旋通過法拉第籠,與環境分子振動及磁噪音等退相干因素隔絕起來,可以顯著降低量子退相干,有效延長量子相干時間。
使用國儀量子電子順磁共振波譜儀,蔣尚達教授和他的博士后周珅老師做出了氮族元素內嵌的富勒烯結構,形成了豐富的能級結構,并進行完全的量子相干操控。實現了單量子躍遷、雙量子躍遷、三量子躍遷,并把相干性轉移到了原子核上,最近成功的實現了shor糾錯算法的展示。
此外,蔣尚達教授還與中山大學的劉正副教授深入探究了磁性分子中電場和自旋耦合的關鍵機制,并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蔣尚達教授分享了實驗方法和結果,并介紹了下一步的研究計劃。在介紹實驗細節時他表示:“很多實驗對電子順磁共振波譜儀的要求很高,但是國儀量子經受住了考驗。”
一次的成果或許有偶然性,一段又一段的科研路上總有亮眼的科研成果,背后,是蔣尚達教授長期堅持的科研理念,學深學透,敢想敢做。
蔣尚達教授還分享了使用儀器的tips,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使用任何儀器都要首先深刻理解儀器原理。了解儀器讀取數據的原理,摸透儀器的參數極限,“只有在深刻理解原理的基礎上,才有更大的空間對儀器進行改造,如果我們的研究工作都是基于商用的機器,傻瓜式的操作來開展,那不管是我,還是我的學生,都會覺得索然無味。”
知其然,更應知其所以然,這是科研最本質也最有趣的地方。走進自旋科技研究院實驗室,國儀量子電子順磁共振波譜儀被蔣老師和學生們拆得七零八落。老師和同學們在熟練使用操作方法,深刻理解儀器原理后,動手對機器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造。國儀量子的工程師們和蔣尚達教授團隊始終保持緊密聯系,協助改裝出滿足團隊個性化需求的順手儀器,就是在這些儀器上,誕生了一個又一個亮眼的科研成果。
蔣尚達教授團隊在科研上不斷創新,求真,一步一個腳印,不斷填補磁性分子材料研究的科學空白。國儀量子始終堅持成就客戶,成就同路人的核心價值觀,將持續為我國科技工作者提供堅實可靠的設備和服務,推動自旋科學不斷發展。
如您有采購需求
歡迎聯系我們!